您所在的位置: yd12399云顶集团» 资讯» yd12399云顶集团» 北京师范大学在线举行“高中教育创新发展·校长论坛”第三场

北京师范大学在线举行“高中教育创新发展·校长论坛”第三场

为推动高中教育高质量发展,7月11日,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师范大学未来教育学院、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北京师范大学高中教育研究中心等单位主办的“高中教育创新发展·校长论坛”第三场在ClassIn和抖音平台举办并面向全社会直播。



本次论坛邀请到了北京金融街润泽学校总校长、北京四中原校长、中国教育学会高中专业委员会理事长刘长铭,浙江温岭中学原校长、教育部“国培计划”名校长实践导师、浙江省功勋教师陈才锜作主讲嘉宾。特约国家督学、中国基础教育质量监测协同创新中心首席专家、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院长刘坚教授,北京师范大学科学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中国化学会化学教育委员会主任委员王磊教授出席本次论坛并担任主访专家。北京师范大学原副校长、高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陈光巨教授,北京师范大学校长助理、北京师范大学常务副教务长、珠海校区教务长郑国民教授和北京师范大学副教务长兼教务部招生办主任梁颖教授参加了本次论坛。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王晨、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创新研究院副院长魏锐主持。本次论坛吸引了全国各地的教育部门领导、校长、教师、教研员、在读学生等共4.3万人进入直播间观看了直播。



梁颖教授介绍了北师大的历史和学科布局,表达了北师大在创新型人才培养和教师培养中的重要举措和发展愿景。郑国民教授详细阐述了面向未来的拔尖人才和卓越教师具备的6个特征,一是有远大的理想和高尚的情怀,二是持续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三是宽厚的专业基础,四是个性化发展的潜力,五是开阔的国际视野和国际竞争力,六是勇于面对变革和大胆创新的精神。这些特征不仅是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目标,对于高中教育发展也极具价值,值得我们在高中课程规划、育人方式和考试评价改革中深思。



刘长铭老师和陈才锜老师分别作了题为“从人生看教育,从10-41——反思过去、面对现实、思考未来”和“普通高中全员育人导师制的实践探索”的专题报告,刘坚教授和王磊教授对嘉宾们的分享进行了深入交流和探讨。



世界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总趋势,工具主义-人本主义


就教育改革的发展方向,刘长铭老师指出,纵观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趋势,基础教育正在从工具主义向人本主义过渡,最终发展为人本主义教育。人本主义教育更尊重人的成长需求,不仅能满足学生对知识和能力的发展需求,也能满足学生个性、人格、情感态度等领域的发展。同时,人本主义教育要求教育者具备高瞻远瞩的眼光和包容开放的胸怀,以培养适应技术创新时代所需的创新人才。


刘坚教授回应到,“从工业化时代千人一面,到现在如何尊重每一个人,以人为本,而且尊重每一个人,不仅仅是一个单一的方面,是一个全方位的事情。”


从人生看教育,从更大的时域和场域中去理解教育


经过40年的教育实践和反思,刘长铭老师认为教育者应该以更宽广的、更深远的眼光,从更大的时域和场域中去理解教育,用更大地视野看教育,跳出生源争夺这种怪圈,走出应试的独木桥。从人生看教育,从人生看学习,从人生看发展,从人生看成功,从人生看幸福。


他还提出,成功的教育是在一个终身学习的时代和社会中,让每一个孩子能够成为精神丰满、积极向上、乐观健康、内心坚定,具有人性和理性中的责任和良知,保持不断学习和发展愿望和动力的人。


刘坚教授追问到,“为什么北京四中那么多优秀的学生,您最关心的是他能够学会和普通人、和社会打交道?”刘长铭表示,北京四中的教育价值体系分成4个领域,生命教育、生活教育、职业教育、公民教育。我们培养的学生应该是一个精神上的贵族,但是不应该是一个高高在上的一个有优越感的、目空一切的人。因此,“能不能够像对待任何人一样,抱着一种悲悯的情怀,用一种博爱的胸怀对待所有的人,包括那些社会最底层的人,这是我非常关注的。”


从社会功能和价值角度,全面认识民办学校和公办学校


就民办教育和公办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价值,刘长铭老师指出公办学校应该满足社会公共教育资源的均衡化配置,确保国民接受教育的基本权利,促进教育的初级公平;民办学校应该为社会提供定制化的教育服务产品,提供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的教育,促进教育深度的公平。


关于尊重个性的教育,他认为,任何人在其痴迷的领域或者特优的领域里,都可能是天才。我们的教育应该发现和进一步挖掘学生的特优领域,让学生在自己的特优领域里变成天才。同时,他分享了北京金融街润泽学校在尊重学生个性化发展方面的教育理念和实践。



学校教育的问题都可以通过学术研究解决

结合自己26年办学治校的经验,陈才锜老师认为学校是学术的殿堂,学校的常规、改革与发展的问题都是教育教学的问题,都可以通过学术研究来解决的。他提到,“每一位老师应关注和剖析身边的教育教学问题形成研究课题,通过自然和社会科学的方法去研究解决问题。”引导老师们成为导师、学者、智者去教书育人,这些教育的问题可分为直接解决的问题、教代会论证解决的问题、立项成校级课题研究解决的问题、及普遍性的市级立项研究课题的四类问题。陈校长以这样的学术管理策略,引导教师在出台学校改革措施时,均让老师共同参与论证,用行动研究的方法“让老师们一边参与研究,一边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实践,同时会对学校的改革与发展更有认同感和成就感。”学校从“能力加速器计划”解决学生能力素养提升、“新课堂教学目标体系建构”解决新课改三维目标落实、“行政班+教学班选课走班模式探究”解决新高考从育分向育人转变、“导师制“中的学分制、大班小班制、德育课程化等解决有效立德树人等等,一个时期一个改革创新大课题,校长带领师生不断在问题解决中探索前进,推进学校教育改革和办学水平的不断提升。

王磊教授高度赞赏陈才锜老师用学术研究的方法、过程和态度去面对、去研究、去解决学校问题的思想。王磊教授认为用研究的态度和方法去工作、去管理、去教书、去育人,既是人生观,又是方法论,非常值得年轻人学习,有了这种意识,将不惧各种各样的问题、困难和挑战。


在普通高中全员育人导师制中落实“两全”,提升“五育”


陈才锜老师认为育人是学校教育的第一要务,育人是需要以课程和制度来保证的,导师制需要师生发展为本的,立德与树人是否到位,主要依据是是否落实了“两全”:第一个“全”是从学生角度来说,应是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的全面素养;第二个“全”是从教师角度来说,应是所有教师全员参与德育工作,培养学生全方位的素养。


他分享了全员育人导师制的详细策略,从激发能力、训导能力、共情能力对导师进行筛选和评估,切实实施小班管理,给导师明晰的任务。例如开展小班班会、作业督导、批改周记、品行指导、社会实践、考试前后成绩分析,开展小班家长会、家访、每月联系家长、学生档案记录、研究能力指导、学生行为管理等具体明确的任务。


他介绍通过“大班小班化 全员导师制”,以学生核心素养提升为主体的教育质量有进一步提升、师生关系更加和谐、教师职业幸福感大大增强、家校沟通更顺畅、解决了不愿意当班主任的问题、落实全员育人的德育要求,迈开了育分向育人转变的探究和实践的步伐。


成立三个共同体,大班小班化,让所有老师肩负起育人工作


陈才锜老师提到班主任的工作压力大、工作时间长,育人工作不能仅由班主任单独承担,应该让所有老师肩负起育人工作。他提倡成立三个共同体,让所有的老师参与到育人工作中:一是专业发展共同体,在备课组活动中明确每节课的育人价值;二是教育发展共同体,由约4个班的班主任和导师约12人组成教育发展共同体,共同研究解决德育效率的问题;三是1位导师和12-14位学生组成的师生发展共同体,落实导师20项职责让老师与学生不断接触和思想交流,更加有效系统地育人,通过德育课中的哲思论辩和同伴效应,让学生逐步形成正确的科学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通过这三个共同体达到全员育人的目标,让学生在知、情、意、行方面和谐发展。在落实全员导师制方面,陈才锜老师介绍了大班小班化的做法,即把一个班级分成三个小班,学科教学以大班为单位,德育教学以小班为单位,让所有老师都参与做导师,让所有的学生都有导师,在高中开展了系统化的可操作的育人机制建立的探索,他也希望现在划一的大班教学中,这种小班化、个性化育人在学校教育中的占比应逐步加大。



卓越校长和专家寄语未来教师


校长论坛作为北师大职前教师培养的重要课程内容,论坛的最后,基于校长们的精彩分享,嘉宾和专家寄语了“未来教育家”。


刘坚教授认为“科学的态度,反思的精神,不断学习的状态,对我们都是非常有启发的一件事情,用研究的态度解决我们面临的问题,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人生态度。”


王磊教授对未来将成为教师的人表达了殷切希望,“选择教师这个职业,我们要先有自主发展的目标和想象力。这样才能去激发和启迪孩子们,让他们有更好的自主发展目标和追求。”


陈才锜老师从一个管理者与研究者的独特视角对学校教育者和管理者提出,要从教育的本质是“育人”和教育的性质是“学术”去审视教育未来的发展,希望研究的成果“全员育人导师制能推广到更广泛的区域,建立有效立德树人的机制和平台!”


刘长铭老师提到“要想当一个好老师,要想当一个有想法的老师,你们得不断的丰富自己的人生经历,希望同学们利用学习间隙努力的去丰富自己的经历。”


据悉,北京师范大学高中教育创新发展·校长论坛将长期举办,第一期论坛现已举办三场,之后三场将会于隔周周六下午两点半开始,并通过网络平台向全社会直播。

TOP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