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yd12399云顶集团» 资讯» yd12399云顶集团» “中国与世界: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生成”中意高端国际论坛在意大利马切拉塔大学举行

“中国与世界: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生成”中意高端国际论坛在意大利马切拉塔大学举行

9月23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BNU-AICCC)、意大利马切拉塔大学孔子学院与中国中心(UniMC – Confucius Institute and China Center)、北京师范大学会林文化基金(BNU-Huilin Foundation)联合主办的“中国与世界:中国文化国际影响力生成(China and the World: ontemporary Reach and Influence of Chinese Culture)”中意高端国际论坛在意大利马切拉塔大学举行。


意大利马切拉塔大学创建于1290年,是全欧洲最古老及最具有知名度的大学之一,同时也是马切拉塔省省会最大规模的公立学府。学校目前有近2万名学生,就读近百个专业领域。坐落于利玛窦故乡的马切拉塔大学有着良好的国际学生互换项目和国际交流活动,使其成为不同文明在欧洲交流碰撞之所。


本次中意高端论坛由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黄会林与意大利马切拉塔大学孔子学院的路易吉·拉凯(Luigi Lacche)理事长共同主持。

    

路易吉·拉凯首先致欢迎辞,代表意大利马切拉塔大学孔子学院与中国中心对由黄会林资深教授带领的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团队的到来表示欢迎与期待。他简要介绍了目前马切拉塔大学孔子学院与中国中心的跨文化交流实践情况,尤其是与北京师范大学建立友好往来之后,两校尝试的多种国际交流项目运行现状。他认为,意大利与中国两国文化交流源远流长,相信今后意中两国将会有更多地、涵盖范围更广泛地交流与合作。


意大利马切拉塔大学中国中心主任弗朗西斯卡·斯皮加雷利(Francesca Spigarelli)感谢了路易吉·拉凯的致辞,并邀请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黄会林致辞。黄会林在对马切拉塔大学方面筹备本次论坛表示感谢后,向在座听众介绍本次出席论坛的中国学者,表示中方学者愿与意大利学者交流学习的诚心,并对本次论坛的召开与中意两国的文化交流提出热切期盼。黄会林致辞后,双方互赠礼物,会场气氛亲切友好,并合影留念。


在之后的对话讨论中,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院长黄会林做了题为《世界文明格局中的中国文明主体性》(The Subjectivity of Chinese Civilization in the Context of Global Civilizations)的演讲。她指出,在当下世界多元文化和现实影响格局中,重新思考中国文明主体性恰逢其时,在解释了“第三极文化”的基本内涵后,认为中国传统文化、近代以来革命与创新精神、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形成的毛泽东思想等建设经验是中国文明主体性的主要依靠资源。


意大利马切拉塔大学孔子学院院长、研究员乔治·特伦丁(Giorgio Trentin)的发言《缩小差距,填补距离:孔子学院在学术和文化层面的作用》(Bridging the gap, filling the distance: the role of the Confucius Institutes at academic and cultural level)针对中国和西方的古今不同时期进行介绍,思考西方世界如何打破局限性,尽量全面地理解中国的问题。他结合《末代皇帝》《中国》等电影以及孔子学院和“看中国”项目提出了自己的观察意见。他希望有更多的西方学者投入进来,重新认识中国。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客座研究员、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俞虹在演讲《跨文化纪录影像传播中时间叙事的价值意义探讨:以“看中国”之<长城脚下><翰墨人生>为例》(The Value of the Time Narration in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of Documentaries: A Case Study of Looking China )中指出人类与时间的关系有多种形式,而纪录影像是跨文化传播中最具魅力、最有亲近感、也是可能获得高到达率的影像节目样态。纪录片本身就是时间的艺术,时间叙事长度是真实的基础。他还结合“看中国”影片分析了时间叙事在跨文化影像传播中具有特别的力量与价值。


意大利马切拉塔大学人文系主任、教授,马切拉塔省文化委员会成员菲利普·米尼尼(Filippo Mignini)的发言《欧洲和中国:和谐与差异》(Europe and China: Harmony and Disaccordance)主要从“不同的欧洲”、“欧洲与中国的和谐之处”、“不和谐之处存在哪里”以及“为什么要让中欧完善起来”四个方面阐释了自己的观点。他以北欧和南欧举例,从宗教影响等角度指出并不存在“同一个欧洲”,并从美德和幸福的角度做出了具体的文化分析。他进一步指出,中欧之间的和谐性要从历史上梳理,不能完全按照基督教的文明,而是要从自然法开始。中国和欧洲在历史中的世界观、人文观都是以理念和对自然的认识为基础,也可以形成某种和谐的关系。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执行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喻国明在题为《跨文化交流的三个重要节点》(Three Key Factors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的发言中指出:文化是主体,传播是文化传播的推动力量。他认为今天的传播与过去已完全不同,文化的生产和传播在过去是合二为一的,现在已分解成两个场域。从一次性传播变成了多极传播、接力传播,形成现在的社交媒介、智能算法为代表的主体形态,占据了中国目前社会传播80%以上的份额。当代传播主要有三个重要节点:信息触达是解决看得到的问题,信息解决是解决看得懂的问题,信息认同是解决有效果的问题。他还特别分析了“文化折扣”的在文化传播与认知方面的偏差问题。


意大利马切拉塔大学中国中心研究员弗朗西斯科·卡尔迪纳利(Francesco Cardinali)曾连续三年来华参加“看中国·外国青年影像计划”并担任指导教师。他此次的论文《中国广告创意的路径是日益增长的国际影响力的标志》(The path of Chinese creativity in advertising as a marker of a growing international influence)将自己指导“看中国”的经验加以呈现。他以视觉形象为例,提到在中国看到的毛泽东、麦克卢汉(Marshall Mcluhan)等人的雕塑和宣传形象,以及中国关于计划生育的公共宣传、关于人参酒以及瑞士手表的广告宣传等等,并以此为例分析了中国的广告发展与影响。


经过了简单的中场休息和午餐之后,下半场由黄会林先生和弗朗西斯卡·斯皮加雷利主任共同主持。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北京电影学院教授杨远婴在论文《女明星景观与文化投影》(Female stars and cultural Spectacle)中重点分析了电影明星和文化传播的关系。她指出中国电影在不同时代呈现了不同的女明星,并具体分析了1920年代早期新女性的悲剧象征阮玲玉、五六十年代集体主义年代的理想化身于蓝、当代质询意识的表征巩俐三位女明星与时代及中国女性形象的复杂文化关系。她认为明星崇拜是二十世纪兴起的文化现象,成为涵义丰富的文化符号,而女明星与社会的关系绝不限于Film、Female、Fashion,她们不仅扰动了媒体,而且还影响了政治、外交和文化,以多重作为参与了中国历史的建构。


意大利卡塔尼亚大学、马切拉塔大学和乌尔比诺大学兼职教授马可·麦卡雷利(Marco Meccarelli)根据自身的创作经历发表题为《连接内外世界:当代中国艺术家村落的体验》(Connecting Inner and Outer Worlds: The Experience of Artist Villages in Contemporary China)的发言。他指出艺术家以创新精神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反映中国多层次、多元化文化的发展。他具体结合圆明园村落分析了东西方文明的冲突。从七八十年代到九年代中期,许多中国艺术家来到圆明园村落创作,之后转移到以工厂遗址发展起来的798艺术区。新世纪以后,中国的艺术家甚至自己创造一些新的艺术创作基地,如深圳的大风村。马可·麦卡雷利希望这些艺术村落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能够产生新的东西方艺术交融的火花。


北京师范大学京师特聘教授,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向云驹在发言《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三个节点与历史启示》(The Three Milestones and Their Inspirations in the History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Eastern and Western Civilizations: The Cultural Encounters between Italy and China)中梳理了从西到东、从东到西、东西互渐的三个代表性的人物。他分别从恺撒:丝绸——开启东西方古代文明标志性艺术审美和造型、马可·波罗:游记——开启西方对东方的文学想象与浪漫精神、利玛窦:学术——开启东西方文化的双向互动的深知与碰撞三个方面展开了中意文化交流相关历史启示。


最后,意大利马切拉塔大学中国文学、哲学和语言学讲师塞卢斯·安布罗吉奥(Selusi Ambrogio)在演讲《哲学还是思想?中国人对国际文化角色的重新诠释》(Philosophy or thought? Chinese revendication of a renovated international cultural role)中,以一些哲学概念、词条为基础,讨论了这些概念是如何在中国文化的场景中发生和发展的。康德从西方哲学的角度认为中国没有体系性的理性哲学。中国学者从19世纪末从日本等国开始使用“哲学”这个词,包括胡适的《中国哲学史大纲》和之后冯友兰《中国哲学史》、葛兆光《中国思想史》等。向云驹据此讨论了中国的思想体系和西方的差异,表示中国学者更强调用中国自身的概念在世界上讨论中国文化,西方也应该反思在文化研究方面对于中国概念的吸收。


在主旨演讲之后,前来参会的观众和双方专家展开了自由讨论,就论坛主题进行了更为充分和详细的探讨。中意双方对未来持续的合作发展进行了展望,黄会林资深教授认为,本次会议为中意文化交流提供了良好的合作平台,其间所蕴含的合作潜力必将在未来得以彰显。


本次中意高端论坛是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2019年度“走出去”活动的第一站。在未来的几天里,由黄会林资深教授带领的团队将在意大利博洛尼亚大学、威尼斯大学、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塞尔维亚贝尔格莱德戏剧艺术大学和匈牙利布达佩斯城市大学开展一系列学术活动和“看中国”展映交流活动。

TOP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