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离世界教育强国的中心越来越近时,越应该注重孩子身心健康的全面发展。当前,升学考试衍生的学业成绩导向的教育生态不利于创新人才的成长。”日前,在民进中央开展的主题为“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协同教育和干预康复体系建设”的座谈会现场,在听取了来自实践一线的教师、心理健康咨询师、医生和专家学者反映的我国当前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存在的种种问题后,庞丽娟指出,我们的孩子长时间在应试、升学导向的环境下成长,会带来很多问题。面对强国复兴的使命与战略需求,庞丽娟感到保障中小学生心理健康已是非常迫切的任务。她强调,“系统着力,政策协同,共同构建良性健康的教育生态是根本。”
“当前,孩子要经历中考、高考等考试,考一个好分数,争取上一个好高中、好大学,对很多孩子来说是一种很大的心理压力。同时,一些百分制的卷面考试,对学生的细心、熟练程度要求有余,而对他们的创新性、动手能力等要求不足,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创新性、探究性人才的培养,加剧学生身心压力的同时也会造成学生发展不全面的问题。”
“从刚才听到的大家所谈和平时的调研观察中可以看出,当前很多孩子学业上的心理压力较大。尽管学校减负了,减轻了作业负担,但实际上每天来自家长的种种‘不放心’‘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焦虑仍然导致孩子实际上还要面对较大的作业量,还有经常的考试、升学的压力等。对孩子来说,常常要失去大量的同伴交往、科学探究、动手操作、探索创新、劳动实践、接近自然的机会。而这些锻炼机会与经验,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全面成长是重要且不可替代的。”另外,除了关注学生因为学业压力产生过重的心理负担外,庞丽娟指出,及时对教师心理健康状态给予关注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随着时代发展,社会、家长、学校对教师教育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教师自身对教育教学质量与能力的提升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面临着学生学业成绩的压力,特别是初三、高二、高三的任课教师、班主任等教师群体。在我们的有关座谈中发现,他们对孩子‘在课堂上学不会、学不好’的压力感受更大。”
为什么家长会存在“成绩为王”的教育观人才观,教师也为学生学业成绩感到较大压力,这样的成绩导向不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发展的教育生态究竟如何改变?
对此,庞丽娟认为,“要改变教育的功利化倾向,建设良性健康的教育生态,需要坚持守正创新、问题导向、系统发力、政策协同,特别是要给接受职业教育的孩子好出路、好前途。”她建议,“要积极适应党的二十大建设教育强国、人才强国的要求,加快改革完善劳动就业、人事薪酬、职称晋升等政策制度;并且,要切实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促进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指示精神,让年轻一代在各个阶段都可学习提高,都可成才,因而都有好发展。”
庞丽娟特别指出,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坚决破除一切制约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思想观念束缚和体制机制弊端”,在实践中,考试招生制度、劳动就业人事制度还有许多方面亟待优化。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真正消除劳动就业中实际存在的“学历歧视性”或“高校类型歧视性”政策,切实保障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而非层级的地位,保障接受中高等职业教育的毕业生的好前途好出路。她呼吁,社会各界都要关注职业教育的地位、质量提升、职普融通等问题。同时,通过优化和完善相关政策,保障孩子们在经历不同阶段的教育分流后,都能各得其所,真正营造“人人皆可成才、人人尽展其才的良好环境”,让每个人人生出彩。这样,从根本上消除社会性“教育焦虑”,帮助全社会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成才观,建设健康的教育环境和生态,为孩子们的心理健康提供根本的保障。
文章链接:https://mp.weixin.qq.com/s/ZMn9jwqybTQLm2rQwR9hZ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