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yd12399云顶集团» 资讯» 学术动态» [研讨]“京师学术前沿”系列工作坊第四期举办

[研讨]“京师学术前沿”系列工作坊第四期举办

12月23日,由北京师范大学中华文化研究院|京师书院主办,国家语言文字推广基地、文学院古代文学研究所协办的“京师学术前沿”系列工作坊第四期在学校西城校园举办。本期工作坊的研讨主题为:“何为‘本位’?数字人文的研究方法与目的”。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康震发表视频欢迎致辞。中华文化研究院|京师书院副院长肖铠介绍了书院的基本情况和发展愿景,以及举办“京师学术前沿”系列工作坊的考虑和整体安排。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湖南大学、安徽大学等高校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中华书局古联公司等高校、科研院所和出版单位的14位从事数字人文行业的学者与编辑先后进行主旨发言。本期工作坊由文学院副教授颜子楠主持。



专题讨论阶段,与会学者和编辑就“数字人文”今后的学科规划与发展方向,学科自身定位与跨学科研究的潜能展开探讨。颜子楠指出,随着数字人文研究的兴起以及数字人文二级学科在高校开设落地,很多新的问题值得引起重视。希望此次讨论能为数字人文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建言献策,向尚不熟悉数字人文的学者和学生提供入门途径等方面作出贡献。


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李飞跃以“数字人文与人文研究的再定义”为主题进行发言,针对数字对人文研究的影响以及人文研究的发展前景提出了自己的思考。他认为数字的最大贡献是让思维的抽象过程变成一种可见透明的过程,强调数字正在重新定位和定义我们自己,在未来人文研究不能以其特殊性来规避普遍性。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副教授张伦结合个人多学科、跨学科的学习和科研经历,对跨学科所带来的信息获取、学科认同、团队合作等方面的得失利弊进行了反思。她分析数字人文本位,结合网络文学研究经验,表达了对数字人文催生的新学术共同体等优势与未来面临的学术规范等问题的关注。


湖南大学岳麓书院副教授战蓓蓓从文学和历史的学科分界谈起,提出对现有学科边界的反思。她提出,学科分界可能并不是学术的分界,强调跨学科对学术发展的作用,并指出数字人文课程现状折射出人才培养过程中计算思维和人文积淀的关系问题。


北京大学信息管理系助理教授位通介绍了所在院系在数字人文领域的发展思路和实践成果,强调了从数据到研究、成果应用、传播的重要性。他指出,数字人文作为二级学科,需要思考学科定位、核心理论与方法、技术基础等问题,并表达了对建立健全相关领域伦理与法律的关注。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教授梁继红介绍了中国人民大学在数字人文领域人才培养模式的建设情况和发展规划。她指出,文科之间具有互通性,学术间的兼容有助于开拓另一个学科,并分享了对如何用数字组织材料、怎样提出人文问题、如何实现各层次数字人文人才培养方案的思考。


中华书局古联公司副高级主任编辑朱翠萍详细介绍了近年来古联公司在专题数据库、古籍整理、智能化辅助工具研发和古籍人才培训等方面的工作成果。她认为,出版机构需要承担起大数据的“守门员”和学术成果的“出口”的定位与角色,并且表达了对数字人文发展中研究方法的更新与产学研融合问题的关注和思考。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赵薇结合最新的科研动态,指出数字人文当下发展的阶段性特征与关键节点,认同青年学者关于传统文学研究视野中数字人文应用的责任。她立足于学科发展角度,强调了数字人文方法的合法性论证的重要意义。


复旦大学中文系副教授赵惠俊基于自身的教学经验和理论思考,认为数字人文不应该只表现为一种技术方法,而应该在连接中演变出新的事物。他分析了人脑和电脑的关系,强调数字人文应该提供一种人脑想不到的思维方式,为人提供思考和解释问题的新方向。


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李斌用三个比喻,风趣地描述了数字人文学科的发展规律、现状与未来的隐忧,继而介绍了南京师范大学数字人文学科的专业设置、总体思路、教学经验和实践等内容。他认为不宜在本科阶段立即展开跨学科教学,硕士阶段的跨学科培养则应以项目为驱动,兼论了项目制不利于学生知识体系自我成长的弊端。


安徽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唐宸梳理了数字人文发展的三个阶段,细致全面地总结了前两个阶段的成果,分析了在以AI大模型背景数字人文对文献学研究的帮助。他认为,高校开展数字人文活动要关注如何降低数字人文的技术门槛,实现人人皆可数字人文的蓝图。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中文系助理教授林莹以小说古籍数字化的现状和个人研究项目为例,指出数字人文就是用数字工具解决人文问题,强调技术手段的问题导向。对此,她认为,人文学者非常需要一个能够提供跨学科合作的平台,文科生的培养也需要引入相应的技术应用类课程,而学校和社会则应当联手打通学科壁垒。


北京师范大学国际中文教育学院讲师胡韧奋从科学研究的分类谈到人文研究的分类。她指出了人文概念的模糊性,认为人文内部的差异很大,偏于实证的数字人文方法未必适用于所有的人文学科。就数字人文的人才培养而言,她强调既要加强数字素养的培养,也要注重人文关怀的塑造,还要做好专业人才的就业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诸雨辰结合自身科研实践探讨了数字人文的本位问题,分析了数字人文方法的接受度差异背后体现出的方法论之别。他认为,不同于传统人文研究,数据驱动的数字人文研究可能并不走向个体困惑所在。他肯定数字人文研究中合作的必要性,但也对合作中可能产生的分歧和矛盾表示关切。



“京师学术前沿”工作坊,是中华文化研究院|京师书院主办的系列学术交流平台“京师文化论坛”的子活动。本次工作坊通过青年学者间沟通对谈,促进了数字人文本位思维的交流碰撞,深化了与会学者对于新兴学科前沿的认知。“京师文化论坛”包括主题论坛、系列讲座、系列工作坊等各类学术活动,旨在聚焦“发展—治理—文化”学科交叉领域,汇聚不同学科的海内外专家学者,围绕中华文化传承发展、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等开展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


TOP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