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3日,《2023中国进口发展报告》发布会暨“中国进口发展专家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报告》由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中国教育与社会发展研究院联合发布。校内外专家学者、师生、媒体共50余人参加会议。
《2023中国进口发展报告》发布会现场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王守军在致辞中表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开放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是世界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这为高校的教育和研究工作指明了方向。为了更好服务于国家高水平对外开放的相关工作,北京师范大学在珠海校区成立了一带一路学院,重点培养知华友华领袖人才;成立了湾区国际商学院,重点为粤港澳大湾区的快速发展助力;成立了国家进口研究中心,聚焦进口研究,不断强化服务国家的功能。国家提出要增强国内大循环内生动力和可靠性,提升国际循环质量和水平。而进口贸易是连接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的关键纽带和重要枢纽,这直接影响我国新发展格局的构建。《中国进口发展报告》就进口贸易发展中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发表了前瞻性、系统性观点。
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王守军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孙志军向与会人员介绍了学院的基本情况。“世界经济”学科是我国首批硕士和博士学位授予学科,学院教师积极参与国家大政方针政策咨询,促进科研成果为国家、地方政府和企业发展服务,产生了积极影响。积极扩大进口是我国推动更高水平对外开放、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战略部署,研究进口发展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45周年,也是提出“一带一路”倡议10周年,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将继续依托在学术领域的研究积淀,聚焦高水平对外开放等重要议题,推动学院发展与社会发展、学科建设等同频共振、齐头并进。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党委书记孙志军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国际经济与贸易系主任及《2023中国进口发展报告》主编魏浩表示,为了服务积极扩大进口国家重大战略、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国家重大活动,编写了《中国进口发展报告》,这个报告是全国在进口贸易方面发布的首部综合性报告,自从2018年举办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以来,《报告》已经连续发布了6年(2018-2023年)。《2023中国进口发展报告》主要包括专题篇、行业篇、区域国别篇和城市篇4个部分,用大量的微观数据,针对中国进口情况进行了系统性的统计分析。其中,在专题篇,重点针对进口关税、进口依存度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在行业篇,针对消费品进口、服务贸易进口、高技术产品进口、科技生活产品进口、品质生活产品进口、汽车产品进口等问题进行了全面考察;在区域国别篇,针对中国从美国进口、从欧盟进口、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进口,以及增加自周边国家进口等问题进行了分析;在城市篇,针对深圳市、苏州市、成都市等典型城市的进口经验进行了总结。此外,《报告》还发布了“2022中国进口发展指数”和“2022世界进口发展指数”。
魏浩认为,目前中国已经连续14年稳居全球第二大进口国地位,但是,通过国际比较发现,中国进口人均规模较低、进口依存度偏小、消费品进口占比偏低,中国进口具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如果中国人均GDP在2035年将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按照2035年中国GDP总额预期达到42万亿美元,如果中国进口依存度位于20%左右,那么,2035年中国年度进口规模预计可能会达到8.4万亿美元左右。后期,中国实施的积极扩大进口政策具有较大的调整空间,调整进口商品结构,积极扩大消费品进口,提高消费品进口占比,是未来政策调整的方向之一。面对当前复杂的国际经济政治环境,如何做好进口贸易工作,保障国内经济高质量发展,处理好国际政治与经济关系,是今后长期需要高度重视的工作。
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教授魏浩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原所长裴长洪在专家发言中指出,改革开放以来,出口贸易一直是国际贸易研究的重点领域。近年来,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进口贸易、绿色贸易、数字贸易等话题逐渐成为国际贸易学科研究的新方向,对进口贸易进行研究十分重要。其后,裴长洪从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视角分析了进口贸易对国家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他强调,积极扩大进口不仅有助于促进国内技术进步、带动国内消费升级、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而且有助于让世界共享中国发展红利,对中国和世界经济发展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最后,裴长洪指出,要进一步研究进口与国民经济的关系问题。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原所长裴长洪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科研信息部副部长王晓红首先对《2023中国进口发展报告》的问题导向进行了肯定,她认为《报告》进行了多个专题的细致研究,内容全面、系统性强,对中国进口贸易政策制定具有很大参考价值。随后,王晓红从国内外两个视角,强调了中国扩大进口的重要性。从国际视角来看,中国扩大进口为世界各国提供了广阔机遇,有利于世界各国分享中国大市场、推进经济增长,从而维护中国与其他国家的国际关系。从中国自身来看,一方面,扩大进口对于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优质产品和服务进口对于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及人民高品质生活是十分必要的;另一方面,扩大进口对加快建设贸易强国也是很重要的,建设贸易强国不仅需要继续扩大进口规模,而且要优化进口结构,提升消费品尤其是高端产品的进口占比。最后,她认为,未来研究中可以考察技术进口、能源资源产品进口、农产品进口、数字服务进口等问题;同时,在分析进口关税问题时,可以将中国当期的进口关税与CPTPP进行比较,从而为中国加入和对标CPTPP等协议提出可行建议。
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科研信息部副部长王晓红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崔卫杰指出,国家商务部关于进口贸易的政策导向,始终是积极主动扩大进口,相关的制度安排有进口贸易创新示范区,特定商品的进口支持政策,跨境电商政策以及海南的离岛免税政策等。他强调,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要点之一即为“依托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以国内大循环吸引全球资源要素”,而这一点是与我国进口问题相互联系的。因此,从国家关于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要求和进博会的定位来看,《2023中国进口发展报告》的研究结论与国家政策导向是高度契合的,能为我国新发展格局的构建提供重要参考。他指出,未来可以重点关注的进口问题有:进口实践问题,例如自贸区、自贸试验区以及具体的中高端消费品进口问题;关于进口贸易规模、进口产品结构的政策调整空间和调整方向;数字贸易和数字服务贸易问题。
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院长崔卫杰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院长首先对魏浩团队连续六年发布《中国进口发展报告》表示高度肯定。其后,她结合自身研究经验,对进口问题相关研究提出了建议。在进行统计数据的国际比较时,有必要强调中国在人口规模、市场规模等方面的大国特征,还要特别注意区分各个国家在产业结构、发展模式等方面的差异。既需要注重进口和出口的平衡,也要兼顾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的平衡,还要重视不同种类产品生产和供给的平衡。她认为,我国中间品进口占比较高、消费品进口占比偏低的现状,实际上体现了我国生产和供给分布不均衡的问题。因此,如何利用进口手段优化国内供给结构、提升国内经济运行效率值得进一步研究。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院长唐宜红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孝松对《2023中国进口发展报告》的学术价值表示肯定,并认为按不同收入水平国家分组进行横向对比而非按常规年份对比的做法非常值得借鉴和学习。随后,他指出,中间品、资本品在国内国际双循环、供应链稳定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不仅要强调消费品的进口,也要关注中间品、资本品的进口情况。最后,指出我国的进口准入开放应更加多元化,这直接影响进口规模和进口结构。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王孝松
《中国进口发展报告》已成为中国进口贸易领域的品牌报告,获得了较大的学术声誉,产生了较强的社会影响力和政策影响力,是北师大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支持的京师系列研究报告的标志性成果,为政府部门提供了诸多有价值的决策参考,也为在国际上讲好中国进口故事、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做出了积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