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年10月25日
地点:腾讯会议(在线)
主题:口头文学遗产的传承与发展:学者与传承人共谈
共谈人:杨利慧、毛巧晖、池尚明
主办单位:北京师范大学党委宣传部、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北京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发展中心
参与方式:本次活动采用线上参与的方式,欢迎扫码进入活动微信群,获取最新讲座信息。加入以下任何一个微信群即可,请勿重复加群。
共谈人简介:
杨利慧,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民间文艺学、民俗学等。现为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师范大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与发展中心主任。2015-2017年曾任中国民俗学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间委员会审查机构专家组副组长。著有中英文学术专著和译著8部,发表中英日学术论文和译文近百篇。
毛巧晖,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文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央民族大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文学学院外聘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民间文学学术史、民俗学、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现任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兼副秘书长、中国少数民族文学学会理事、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民间文艺委员会副秘书长。主持有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话语与民间文学的理论建构(1949—1966)”和北京市宣传部重大委托项目“北运河流域民俗文化普查及民俗志编纂”。
池尚明,北京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国家级非遗项目《八达岭长城传说》北京市代表性传承人。多次参与延庆区民间文学、八达岭长城传说的搜集整理工作,能讲述百余篇与八达岭相关的传说故事;配合社科院重点出版项目和北京市文化局完成《八达岭长城传说·传承人口述史》2部;与民间剪纸艺人合作,将90篇长城故事创作为剪纸作品。
内容提要:
杨利慧:口头文学遗产的可持续发展——以女娲神话、格林童话和印第安口头文学的旅游开发为案例
如何促成口头文学遗产在当代社会中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保护与开发的双赢?杨利慧教授以中德美三国在遗产旅游中对女娲神话、格林童话和印第安口头文学的开发为案例,分享国际国内的前沿经验,并分析其中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模式。
毛巧晖:口头文学遗产与地域文化景观——以嫘祖传说、北运河传说为例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 口头文学相较于其他门类, 保护及存续难度更大。民间传说的存续与活化依赖于“文化展示”, 而其展示大多与景观交融。在我们的认知中, 景观是传说的物化显示, 往往忽略其作为传说“物”的表述之同时, 对传说所进行的反向建构。毛巧晖研究员以嫘祖传说、北运河传说为例,阐述在口头文学遗产的传承与存续中,口头叙事与文化景观的互生共构。
池尚明:八达岭长城传说的传承与保护现状——传承人的视角
介绍《八达岭长城传说》项目内容;介绍项目传承状况,分享多途径传承的做法;池尚明老师从传承人的角度,从传承实践中的成绩与不足,谈谈口头文学遗产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