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月11日至12日,由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影像研究中心主办,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影像研究中心、影像史学实验室、教研室承办的“从史学理论到虚拟仿真——第六届全国影像史学学术研讨会”在历史学院召开。本次会议围绕影像史学的理论建设和前沿发展问题,探讨了传统史学研究和虚拟仿真教学的关系,总结了历史学院最近10年来新文科“金课”建设的经验,确定了下一步具有历史学科特色的“金课”建设的内容和路径。
来自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国家图书馆、北京师范大学、故宫博物院、青岛大学等国内高校和相关科研、文化出版机构的三十多名专家学者参加研讨会,北师大历史学院院长杨共乐致辞并参加了研讨。
会议召集人、北师大历史影像研究中心执行主任吴琼主持了研讨会,他首先就“史料-影像史料-影像史学-虚拟仿真-历史理论”之间的关系阐述了本次研讨会的主旨和要讨论的问题。本次会议承接以往五届全国影像史学学术研讨会的议题,围绕影像史学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展开讨论。史料问题是历史学研究的基础问题,也影像史学研究的重点;影像史料随着历史进程和技术进步不断注入新内涵;影像史学的研究实践应该关注社会变化带来的视听觉材料的变化;虚拟仿真是数字技术和学术研究结合的产物;虚拟影像也是影像史料的延续和发展;影像史学研究不断面临新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史学理论研究应紧跟史料形态变化和史学方法创新。
研讨会分四个分论题展开讨论:影像史学的理论发展、影像史学的实践成果、影像史料的释读和教学以及虚拟仿真在影像史学中地位和作用等。
围绕“影像史学的理论发展”论题,会议讨论了“故宫博物院文化遗产记录类视频影像的语义化探索”和“中国古史研究中的叙事性解释与改进——以海昏侯刘贺研究为例”两篇论文。专家从影像语义和历史解释方面探讨了影像史学的理论应用。
围绕“影像史学实践成果”论题,与会专家结合“抗战题材影视作品中的历史真实性问题——从管虎导演的《八佰》说起”、“民国北京政府时期时事图像出版物小考”、“绘画的真实与历史的真实——兼论20世纪中国画长卷的主题创作”、“现实世界的哈哈镜——《笑画》画刊的图像传播学分析”等论文分析了如何运用影像史学的理论与方法,挖掘影视作品及图像中史料价值问题。
围绕“影像与释读”问题,与会专家结合“外译汉籍中图文关系的分析和启示——以《燕京岁时记》(Annual Customs and Festivals in Peking)卜德英译本为例”和“从图像再现的角度浅析文艺复兴绘画艺术的传承与创新——以拉斐尔《草地上的圣母》为例”两篇文章,对比分析了中西不同影像史料的使用和研究方法。
结合近年来教育部大力提倡的“新文科”建设和“金课”计划,与会专家结合“5G时代:数字历史影像的全媒体形态”和“以青岛城市史为中心的VR信息与教育平台建设的探索”等文章和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影像研究中心的十年来的数字化课程建设的经验和思路分享了“虚拟仿真在影像史学中地位和作用”。
韩丛耀、全根先、董立河、马卫东四位学者主持了分论题的讨论。本次会议成果将及时应用到影像史学教学和相关科学研究。
研讨会期间,与会学者专家参观了北师大历史影像研究中心十年教学成果展。主办方总结、分享了北师大历史学院十年来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在影像史学教学、研究,本硕贯通的历史学人才培养和影像史学研究成果服务社会等方面取得的成果,充分认识到影像史学研究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机遇。多个参会的兄弟院校教师表达了与北师大历史学院开展深度合作的愿望。
2011年,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在全国历史学科率先建成历史影像实验室。用近十年的时间,从无到有,从硬件到软件不断完善,开展影像史学实验教学研究。先后开设本科生、硕士生课程累计近30门次,所开课程受到选课学生好评,以此为基础形成的多项教学成果获奖。教研室教师承担了影像史学研究的科研项目,成果指导多所兄弟院校开展影像史学教学研究,成效明显。实验室以精品课为中心服务教师需要进行影像数据采集,建设的影像数据库为广大教师的教学研究提供了便利。近年来,选修了影像史学相关课程的本科毕业生和“影像史学”方向毕业的硕士研究生被故宫博物院、中央电视台、“双一流”高校等单位录用,并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
当前,“新文科”、“金课”建设已经成为北师大高校“双一流”建设的重要内容。为充分发挥影像史学研究的学术价值和在教学和研究和服务社会的作用,第六届全国影像史学研讨会通过了筹备成立中国影像史学会的方案。鉴于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影像研究中心、历史影像实验室、教研室在影像史学教学研究和服务社会等方面做出的突出成绩, 与会专家一致同意中国影像史学会和秘书处常设办公地点为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历史影像研究中心(历史影像实验室、影像史学教研室),同时筹备出版中国影像史学会会刊《影像史学研究》,以及时反映中国影像史学研究和实践的最新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