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化与国外知名高校智库的交流合作,更好搭建国际智库合作平台,探索中国特色高校智库国际化建设的路径。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于2020年1月5日在英东教育楼举办中美教育政策论坛。美国乔治梅森大学教育与人类发展学院院长马克·金斯堡(Mark R. Ginsberg)教授,美国马里兰大学家庭科学系原系主任伊莱恩·安德森(Elaine A. Anderson)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张志勇教授、教育学部袁桂林教授,以及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的相关专家参加论坛。论坛由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薛二勇教授主持。
马克·金斯堡做了题为“促进教育卓越、公平和效率——美国的经验教训和范例”演讲。他介绍了美国教育的治理体系、主体和政府职责,强调教育政策在促进高效率学校中的重要作用。他认为,有效的学校需要有专业的领导力、注重教育学、有目的的教学、共享的愿景和目标、对学生高期望、问责、学习社团、良好且安全的学习环境等要素;学校质量的核心是教师、领导力、资金、课程、设施、家校支持。他分享了美国关键性的教育政策,包括教育经费制度、考试制度、学前教育、共同核心课程等。
美国乔治梅森大学教育与人类发展学院院长马克·金斯堡教授做主题演讲
薛二勇围绕新作《The Chinese Education Policy Landscape》进行了专题分享,他将中国教育政策分为价值教育、文化教育、道德教育、教师发展、教育公平、健康教育、创新教育、开放教育八个部分,从内在逻辑与外在逻辑两个方面对中国教育政策的政策理念与政策设计进行了研讨分析。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薛二勇教授做主题演讲
伊莱恩·安德森分享了“评估政策影响的方法和策略”。她介绍了美国家庭的结构变化以及由此带来的家庭教育政策转变,并从家庭结构和家庭功能两方面分析了家庭教育政策的影响,提出了相应政策评价和实施建议。其次,她着重分享了几个关键性的教育政策,如社区学校、基于学校的学生照顾、残疾人教育法案等。最后,她分析了家庭教育政策面临的挑战,以及家庭教育政策分析应用于中国情境中的一些新准则。
美国马里兰大学家庭科学系原系主任伊莱恩·安德森教授做主题演讲
袁桂林指出,教育政策要更关注人,以人为中心进行政策设计。同时,他介绍了改革开放以来农村“两组儿童”(留守儿童、随迁子女)以及农村(乡村)教师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相关政策变迁过程。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袁桂林教授做主题演讲
周秀平指出,加强教师工作是落实“通过教育脱贫一批”的可行有效措施。社会组织要瞄准处境不利的贫困乡村教师,提供基于需求的教学培训和非教学支持,重建社会连接,为建设一支稳定有质量的乡村教师队伍发挥“补充”公共服务的功能。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周秀平副教授做主题演讲
李健做了题为“中国深度贫困地区乡村教师发展的问题、需求及对策:利益相关者视角”的发言。她表示,研究发现,农村教师结构性短缺、农村教师流失不均衡、“教与训”困境、农村教师教学能力薄弱等,都是影响贫困地区农村教师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亟需了解当地农村学校的实际需要、内部特征和功能,提供针对性支持。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讲师李健做主题演讲
傅王倩就“中国高等教育国际化:实践与挑战”这一主题进行了交流分享。她以北京师范大学为个案,分析了影响留学生来华留学决策的一些推拉因素与面临挑战。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博士后傅王倩做主题发言
讨论环节,张志勇同马克·金斯堡与伊莱恩·安德森围绕中美两国的教师学历准入水平、家庭教育公共服务体系等问题进行了对比探究,并就未来的合作事宜进行了研讨交流。双方表示,希望之后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进一步推进中外智库交流合作。
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教育政策研究院张志勇教授做研讨交流
与会专家合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