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的关键时刻,回望中国文艺发展的来路很有必要,因为未来新征程上中国文艺发展的萌芽,早已孕育在过去稳健而扎实的脚步之中。从过去看向未来,中国文艺将更加有信心向文艺高峰奋力攀登。
首先,中国文艺沿着“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不断进发,努力书写“生生不息的人民史诗”。长篇小说和电视剧《人世间》聚焦东北老工人家庭半个世纪的悲欢离合,由此烛照出14亿多中国人民奋力创造自己历史的恢宏画卷,生动而又深刻地诠释了“人民文艺”这一宗旨。
其次,现实主义文艺精神得到了传承和弘扬。电视剧《大江大河》《大江大河2》,把镜头对准在改革开放时代洪流中翻滚起伏的国有企业技术员、乡镇企业负责人和个体商户,透过他们复杂多变的人生际遇,既反映了丰富繁复的时代景观,又演绎了“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历史回响,体现了文艺家对人与时代之间复杂关系的辩证思考。
再次,大历史观下的艺术典型再构型已经成为中国文艺发展的显著趋势。一批批文艺作品善于在长时段历史观念视野中重新描绘具体历史人物和事件,这样创造的艺术典型往往既能抓住观众的敏感神经,又能引领他们重新反思历史的深层意味。电视剧《觉醒年代》中的陈独秀、李大钊、蔡元培等,《功勋》中的李延年、于敏、张富清等,一个个艺术典型人物栩栩如生,让观众得以重新品味他们所携带的生活滋味和历史韵味。
同样吸引观众的还有那些依托地方生活体验而拓展地缘美学密码的魅力之作。比如,电视剧《情满四合院》《山海情》《装台》等,分别挖掘北京、宁夏、陕西等地方生活所具有的地缘美学密码,激发观众热爱家乡、热爱地方生活的深厚情感。还有的作品擅长运用艺术想象力对当代生活世界展开多维度探测。比如,舞剧《朱鹮》《天路》《永不消逝的电波》《五星出东方》《只此青绿》等,在以人体运动姿势表达生态环保、革命战争、社会建设等多样主题方面作出了可贵探索。
未来新征程上,中国文艺势必会从以上这些方面汲取经验、获得滋养,更加自觉和自信地向着文艺高峰攀登。
原文刊发于《光明日报》2022年10月16日07版;作者王一川,系北京师范大学文艺学研究中心教授、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副主席
原文链接:https://epaper.gmw.cn/gmrb/html/2022-10/16/nw.D110000gmrb_20221016_4-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