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yd12399云顶集团» 资讯» 师大人物» 罗松涛:遇上“马克思”的幸运

罗松涛:遇上“马克思”的幸运

    编者按:为弘扬“学为人师、行为世范”校训精神,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引领作用,激励学校广大师生党员“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争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四有”好老师,为学校“双一流”建设凝聚更多智慧和力量,学校党委组织部、党委宣传部、新闻传播学院共同策划,集中宣传今年“七一”表彰的10名“教书育人模范党员教师”典型事迹。


人物卡片


20180719153200710103304474.jpg


罗松涛,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北京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党委副书记。2007年获“熊伟青年学术奖一等奖”;2012年获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第五完成人);2012、2014年,获“京师英才”奖励资助,2014年获评校级优秀班主任,并连续四次获评学校优秀本科生新生导师等。独立承担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基础理论研究重点项目“阿多诺道德哲学研究”,并担任《思想政治课教学》杂志副主编。


他信仰马克思主义,他传播马克思主义,他研究马克思主义。作为“国外马克思主义”的研究者,他将信仰融进职业。作为思政课老师,他把信仰传递给学生。作为一名党员,他化信仰于生命。他就是罗松涛,他不仅是教学业绩突出的优秀老师,备受学生喜爱与信赖的挚友,更是一心向党,真诚奉献的好党员。


一、教学的好老师


作为思政课的老师,如何把枯燥的理论讲出精彩是一个难题,也是一个挑战。很多同学因为思政类公共课的理论抽象而感到枯燥。面对这个问题,很多思政课老师都在尝试着用不同的方法来解决。罗松涛也不例外,“我在上课时注重将哲学原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引导学生运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反思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效果不错”。“以理论的眼光反思生活,以生活的热情教书育人”,是他对教书育人的最大体会。


这种尝试获得了学生的认可,2016年和2018年,罗松涛负责的“马克思主义与社会科学方法论”硕士生公共课先后两次获评为北京师范大学优质研究生课程优秀奖。


优秀的教学实践一方面得益于罗松涛个人的努力与创新,另一方面也离不开良好的教学氛围和精神传承。


“我来北师大工作将近十一年了,对师大有着深厚的感情,因为她见证了一个青年教师的成长。北师大的质朴学风让我受益良多,教学和科研并重的氛围让我能较为顺利地找到自己的治学方向,教学基本功比赛、自主科研基金等举措非常有助于我的职业发展。” 在采访中,罗松涛感恩于北师大质朴踏实的教学氛围对于自己教师专业发展的帮助作用。


良好的教学氛围需要每一位教师的维护,同时也需要传承前辈留下的精神财富。“在我的求学之路上,导师张志伟教授在为学与为人方面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罗松涛说,“在导师身上学到很多,他让我懂得做人要谦逊、做学问要踏实;而且,张老师讲的课非常精彩,我自己在上课时也会学着借鉴老师的授课技巧”


“张曙光教授在我刚入职时曾语重心长地向我传授经验,年轻教师一定要先站稳讲台,并且注重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融入到教学工作之中。”罗松涛说,这一勉励让他明白教学与科研不能相互对立,要有机统一。对于刚刚接触讲台的人来说,理顺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是必不可少的一步。罗松涛把学生放在第一位,把对讲台的尊敬放在第一位,始终恪守北师大“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精神。


作为一名好老师,不仅要正确的认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还要准确把握课堂内和课堂外的互动关系。如何将教学与实践有机融合,进而达到相互促进,学以致用的效果,也是摆在每一位老师面前的难题。“我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的一个主要措施是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的科研项目。很多学生是在上我的‘人的哲学’或‘国外马克思主义哲学’课时,产生了较为明确的问题意识,为此,我鼓励他们申报学校乃至北京市的课题并加以指导。”罗松涛说,这样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将所学理论应用于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之中,做到理论与实际相统一,对学生将来的学术发展有很大帮助。


20180719153200714828301529.jpg


不同教师的教学风格和方式是不同的,但对于问题意识的强调是共通的。罗松涛认为,“从事科研最重要的是要有问题意识,要研究真问题,所谓真问题是能引发自己深入持久的思考并有一定现实意义的问题。在授课环节,我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课堂展示,在半开放性的问题设置中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在读书会上,我注重启发学生思考,在研读经典著作的过程中,让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问题。”


十余年的教学经历,让罗松涛对于教学育人这份工作的内涵和逻辑有了深刻的理解。平衡教学和科研的关系,把握课堂内与课堂外的互动,注重引导学生的问题意识和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这些鲜活的教学经验,不断启迪着罗松涛对于教学的进一步思考和实践。


二、学生的好朋友


做一名好老师,不仅仅科研和教学要硬,同时还要对学生有责任心,可以和学生谈心,成为学生的好朋友。罗松涛就是这样一位学生的好朋友。


在2015-2018年,罗松涛连续四次获评学校优秀本科生新生导师。在谈到受欢迎的原因时,他说:“当代大学生求知欲强,知识面广而且善于表达。在本科新生指导环节,我以阅读经典哲学著作的读书会为指导模式,引导学生在与先哲的对话中思考自己的大学生活该如何去过。”罗松涛的课堂经常座无虚席,这种师生平等交流的教学方式和理念受到了同学们的欢迎。对于课堂的全情投入以及与学生保持积极的互动,是罗松涛的课堂具有吸引力的重要原因。沿着这个方向,罗松涛说“下一步,我想在行有余力的情况下,新开设一门原著导读课——《启蒙辩证法》导读,在课堂上和同学们一起研读这部影响深远的社会批判理论著作,希望能够做到常读常新、教学相长。”


对于授课班级是这样,对于自己所带的班级更是如此。从2007年参加工作至今,罗松涛担任哲学学院本科生班主任已近11年。2014年12月,他获评校级优秀班主任。在总结班级建设经验时,罗松涛认为,“班级建设既需要班主任的悉心策划,更需要班级同学的积极参与。本科阶段的班级建设,应该有意识地融入专业色彩,我的一个方法就是不定期举行班级读书会,在读书会上,大家交流思想,分享阅读感受,从而彼此加深了解。同时,班级建设要注意调动班委和同学们的积极性,多倾听同学们的意见和建议,民主管理,科学决策。”对于专业知识与学生参与的重视,让罗松涛带过的班级同学都对他赞不绝口。


今年年初,因重症肺炎和药物肝损害等疾病,罗松涛先后两次入院治疗近60天,但他依然没有放下手头的工作,带病坚持指导2名硕士生、4名本科生和2名教育硕士的毕业论文写作。疾病的痛苦和折磨并没有压垮这位“学生的好朋友”,马拉松式的治疗更让他对教师的职责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对“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的校训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


三、支部的好党员


作为哲学学院党委副书记,罗松涛既要承担科研教学任务,还要负责学生党建的日常工作。“双肩挑”的工作,让罗松涛对于教师党员这个角色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党员教师这一身份,意味着要有强烈的担当意识与奉献精神:对待学生要春风化雨,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己任;对待工作要不忘初心,自觉以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方法从事教学科研工作。”罗松涛说,长期从事学生工作,让他对党务工作和党性修养有了更深的认识。


2016年12月,在罗松涛的倡议下,哲学学院成立了学生党建工作小组,使学生党支部得到了进一步规范管理,同时也促进支部之间的共建与交流。“在学生党建工作中,我的总体工作思路是锤炼党性修养、加强支部管理。通过月度党支书例会、年度党支书述职等活动,严字当头,加强学生党支书的责任意识与使命意识;借助常规活动,锤炼学生党员党性,鼓励研究生党支部与本科生党支部、本学院与外院系甚至外校相关院系党支部开展共建交流,赋予党建活动以生机和活力。”


在回顾自己的党务工作时,罗松涛说自己也遇到过很多困难,其中之一就是帮助学院患有抑郁症的同学。不同于其他学生,对于患有抑郁症的同学需要更大的耐心、细心和信心。“我以尊重学生、爱护学生为原则,注重与抑郁同学保持良好的沟通,在坦诚交流的过程中,尽可能帮助他们树立生活的信心。”罗松涛说,学院党支部就是为师生服务,对师生负责。


《共产党宣言》是罗松涛常翻常新的一本书,对他而言,阅读的过程也是加强党性修养的过程。在谈及这本书时,他说:“一方面是教学科研的工作需要,另一方面,这本标志马克思主义诞生的著作闪耀着不朽的理论光辉,其中对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两重性的分析,对“自由人联合体”的阐发,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从研究马克思主义,到传播马克思主义,再到实践马克思主义,他把生活、工作和信仰都交给了马克思主义。对于罗松涛而言,遇上“马克思主义”是一种幸运,更是一种责任。


TOP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