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 yd12399云顶集团» 平台» 媒体师大» 【中国教育报】办好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基础教育 ——专家学者解读《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下)

【中国教育报】办好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基础教育 ——专家学者解读《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下)

6_2111092721_b.jpg

①福建省福州市星语学校教师在电子琴课堂上与学生互动。均为新华社发

②人大附中分校学生表演展现科学家精神的舞台剧《核潜艇专家黄旭华》。均为新华社发

③浙江省宁波市心理教师开展心理教育研讨。均为新华社发

④河南省洛阳市嵩县学生在三合村速写。均为新华社发


    近日,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发布《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就如何更好更快地让《意见》落地落实,我们邀请了几位专家学者谈谈他们的看法。在上篇里,我们探讨了如何办好人民满意的学前教育、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今天,我们将从特殊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师资保障、协同育人等角度继续探讨。


    主持人

    本报记者 张赟芳

    对话嘉宾

    张 熙 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

    李 绚 福建省教育厅副厅长

    吴晓云 北京师范大学教材研究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

    王 红 华南师范大学教师教育学部部长、教授

    边玉芳 北京师范大学儿童家庭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


强化特殊教育优质融合发展


    扩大特殊教育资源。鼓励20万人口以上的县办好一所达到标准的特殊教育学校,20万人口以下的县因地制宜设立特教班;推动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及较大城市加快建设孤独症儿童特殊教育学校。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和高中阶段特殊教育,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建设从幼儿园到高中全学段衔接的十五年一贯制特殊教育学校。


    推进普惠融合发展。优先将家庭经济困难的残疾儿童纳入资助范围,对残疾学生特殊学习用品、教育训练、交通费等予以补助。推动特殊教育与普通教育、职业教育、医疗康复和信息技术等相结合,遴选融合教育示范区和示范校。加强融合教育资源建设,推进国家、省、市、县、校五级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建设。

    ——摘自《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


    主持人:您认为强化特殊教育优质融合发展应聚焦于哪些重点?


    张熙:一是聚焦扩优,充分保障特殊学生的受教育机会,实现“全覆盖”;扩大资源供给,实现“全学段”;加快类型资源建设,实现“全谱系”。


    二是聚焦提质,高质量满足特殊学生多元教育需求。包括要求学校提升课程规划和教学实施质量,要求教育者提升育人能力和质量,要求专业部门提升特殊教育体系服务质量,要求多方参与提升跨领域资源整合质量。


    三是聚焦保障,推进特殊教育优质融合发展新格局。包括强化普惠保障,加大政策、资金、项目向特殊教育倾斜力度;强化标准引领,用好学前教育、义务教育、普通高中教育和特殊教育办学质量评价指南;强化协同共育,要推动形成政府统筹协调、学校积极主导、家庭主动尽责、社会有效支持的协同育人格局;强化一体推动,要研究制订实施方案,将《意见》与《“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整体布局、统筹设计、一体推进。


    主持人:促进特殊教育优质融合发展,目前地方已经开展了哪些工作?


    李绚:以福建为例,一是聚焦“扩优”,加快资源配置。推进20万人口以上县(市、区)至少建设1所标准化寄宿制特殊教育学校,20万人口以下的县(市、区)因地制宜设立特教班;加快完善随班就读基地学校布点,要求每个乡镇(街道)原则上至少建设随班就读小学、初中基地学校各1所;建强省、市、县、校四级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加快推进在校残疾学生5人以上的普通学校建设特殊教育资源教室。


    二是聚焦“普惠”,强化支撑保障。提升入学水平,健全完善残疾儿童招生入学联动、筛查鉴定、“一人一案”安置、控辍保学联控联保等机制;落实“两免一补”,实施十五年免费教育;适当扩大泉州师范学院等普通高校特殊教育专业招生规模;落实特殊教育教师工资津贴、职称评聘等倾斜政策;健全覆盖学前教育至研究生教育的学生资助体系。


    三是聚焦“提质”,推进融合教育。支持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接收残疾学生随班就读,探索开展面向残疾学生的“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制度试点;加强医疗康复与特殊教育融合,强化医康教结合研究与实践,实施辅助器具进校园工程;实施个别化教育教学,定期开展教育教学视导,推进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完善特殊教育评价制度,制定实施《特殊教育办学质量评价实施方案》。


    四是聚焦“赋能”,深化综合改革。开展省级融合教育试点校培育和优秀教育教学案例遴选,探索推广先进经验和做法;实施“数字特教”行动,充分利用国家中小学智慧教育平台特殊教育专题资源,强化师生应用培训库;建立省、市、县三级特教教研网络和跨学科、跨地域联合教研机制,完善省级特殊教育片区教研制度和教学开放制度;编制《福建省特殊教育质量年度报告》,为推进福建特殊教育改革发展把脉问诊,对症开药。


构建“大思政课”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构建“大思政课”体系。坚持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以讲好道理为本质要求开好思政课,统筹用好国家中小学思政课统编教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生读本》,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各学科教学。遴选推出一批思政“精品课”,加强优质教学辅助资源建设。提高教师专职化专业化水平,建立思政课教师教研共同体、集体备课制度。开展“学习新思想 做好接班人”“开学第一课”等德育品牌活动。

    ——摘自《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


    主持人:您认为构建“大思政课”体系对中小学素质教育提升和均衡发展有什么重要作用?


    吴晓云:一是立足素质教育,在实施“双减”政策的同时,做好思政课“加法”意义重大。新时代新征程面对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历史重任,面对意识形态领域严峻复杂的斗争形势,思政课在党中央治国理政战略全局中的地位日益凸显,迫切要求思政课讲好道理,发挥好学校思想政治工作主阵地、主渠道、关键性作用。另一方面,发展素质教育,着力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关键能力,需要思政课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提供政治引导和价值导向。


    二是立足素质教育,思政课改革先行,一直走在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的前列。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对中小学思政课建设的重视程度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建立健全了相关的政策体系,全面系统地加强思政课工作部署,一体化推进大中小学思政课建设、课程思政建设、“大思政课”建设、“大思政教育”建设。各地各校都将加强思政课建设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认真推进中小学思政课改革创新,课程质量不断提高。


    主持人:您认为如何发挥“大思政课”体系对中小学素质教育提升和均衡发展的作用?


    吴晓云:立足素质教育,以“大思政课”体系为抓手,推进思政课和思想政治教育有机融合、创新发展。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接续的过程,需要有充足的时间和空间,走进广大中小学生内心深处,循循善诱、潜移默化地引导教育学生。


    一是要深化中小学思政课教学改革。坚持素养导向,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铸魂育人,严格按照国家要求开齐开足思政课课时,将课程思政有机融入各学科教学;坚持问题导向,理论联系实际,充分发挥教师主导作用、学生主体作用,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突出示范引领,遴选推出一批思政“精品课”,加强优质教学辅助资源建设。


    二是要开展更具针对性、趣味性、引领性的德育工作。加强中小学党团队课程及有教师指导的社团活动,通过榜样的力量,加深学生学习体验;打造“学习新思想 做好接班人”“开学第一课”等一批德育品牌活动,全面提升学生政治思想道德水平。


    三是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配齐中小学思政课专职教师,建立思政课教师教研共同体、集体备课制度,鼓励教师走出去、多“充电”、增情怀、强理论。


    四是要加强家校社协同配合,构建“大思政课”育人体系。注重家庭教育正向引导作用,走进社会大课堂,挖掘优质思政资源,借助央视等主流媒体力量,让新一代青年学生在伟大祖国的怀抱中、在风清气朗的社会氛围中茁壮成长。


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提高师资保障水平


    完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根据培育时代新人和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要求,完善师范生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强化师范生综合素质和全面育人能力培养,加大紧缺学科教师培养和补充力度。深入实施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健全分层分类、阶梯式教师成长发展体系。加强教研支撑引领,健全各级教研体系,推动各地各校常态化有效开展区域教研、网络教研、校本教研,强化基于教学实际问题和课例案例的研究。


    推动教师有序交流轮岗。完善义务教育学校教师“县管校聘”管理机制,立足学区内、集团内和城乡间为主实施骨干教师交流轮岗计划,加快实现县域内师资均衡配置;支持开展团队式交流,加快提升薄弱学校、农村学校办学水平;加强县域统筹,促进思想政治、科学、体育、艺术、心理健康等紧缺学科教师校际共享。各地对培养、输送优秀骨干教师的学校给予奖励支持,对作出突出贡献的校长教师在各级评优表彰工作中予以倾斜,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予以表彰奖励。推动建立新招聘教师在办学水平较高的学校跟岗实习制度。

    ——摘自《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


    主持人: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必然对师资保障提出更高的要求。结合《意见》精神,您认为如何构建高水平师资保障机制?


    王红:一是强化师资供给充足机制。在职前教育方面,紧紧围绕新时代教育高质量发展对高素质专业化教师的新要求,以突出全面育人能力培养为核心优化师范生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确保师资补充紧密结合时代需求;在紧缺学科方面,直面思想政治、科学、体育、艺术、心理健康等学科师资紧缺的现状,加大培养和补充力度,并以校际共享的举措缓解紧缺师资存量不足的矛盾,切实满足扩优提质、强化“五育”并举全面发展的要求;同时,结合建设优质学校和加强课程建设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深入挖掘盘活内潜编制存量,建立对教师资质及配备实况的动态监控,确保科学有效及时配足配齐优质师资。


    二是健全优师培育共享机制。《意见》一方面强调要健全分层分类、阶梯式教师成长发展体系,深入实施新时代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计划,分层分类培育高质量师资,另一方面提出要推动建立实施新招聘教师在办学水平较高的学校跟岗实习制度,以培养更多优质新教师,扩大优质师资的供给面。同时更进一步提出强化优质教师资源的共享机制。《意见》强调要加强县域统筹,实施学区内、集团内和城乡间骨干教师交流轮岗计划,建立教师校长参与交流轮岗的激励机制,推动优质学校、城镇学校优质教师到薄弱学校、乡村学校流动;健全优质教学资源应用共享激励机制,鼓励优秀教师利用资源平台广泛传播先进教育理念和优秀教学案例,实现优质师资的远程共享等,都是在当前优质师资短缺形势下确保优质师资支撑扩优提质的有效举措。


    三是落实教师全员发展机制。促进全员教师专业发展、全面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是扩优提质的基础性工作。《意见》强调多样化、系统化推进各地各校开展基于教学实践问题和课例案例的常态化教研,发挥教研、集体备课等贴近教育教学实践的专业学习活动作用,发挥教研对教师专业发展的支撑引领作用,教师培训与常态教研相互支撑,有效落实教师队伍的全员专业提升。同时,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发挥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作用,统筹建设覆盖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的数字资源,以丰富的平台、优质的资源,全面创设“随时随地随人”的教师专业学习氛围,拓展应用功能、强化应用培训,为促进教师全员学习、个性化学习、终身学习提供有效支撑。


全面推进协同育人,激发学校办学活力


    全面推进协同育人。推动形成政府统筹协调、学校积极主导、家庭主动尽责、社会有效支持的协同育人格局,落实各方相应责任及沟通机制。推广使用家庭教育指导手册,开展家庭教育主题宣传周活动,研发家庭教育指导课程,提升教师家庭教育指导能力,加强社区家庭教育指导服务站点建设。深入实施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中小学生校外研学实践活动项目,打造社会实践大课堂,加强研学基地建设,积极探索数字化社会实践育人体系。

    ——摘自《关于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的意见》


    主持人:您认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对促进教育高质量发展有什么意义?


    边玉芳: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是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是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的必然要求。近年来,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无论学校、家庭还是社会,均需要增强协同育人共识,积极参与到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新格局的构建工作中,共同推动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构建和教育现代化的实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共同构成了为儿童青少年提供良好成长性支持的环境要素。三者只有有机衔接、协同配合、形成合力,构建起良好的教育生态,才能推动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切实办好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基础教育。过去几十年的国内外理论与实践研究都表明,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有助于切实提升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早已成为世界教育改革发展的重要举措和共识。


    主持人:您认为如何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


    边玉芳:一是各级政府发挥统筹作用,建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新格局,为基础教育扩优提质构建良好教育生态。


    各级政府要明确自身职责,推动成立专门部门或组织,专人专用,切实发挥政府统筹协调的作用,加强组织领导,为学校、家庭、社会参与协同育人创造良好环境。要明确各职能部门协同育人的工作职责,建立“上下联动”的多级管理体系,推动部门联动,强化条件保障,促进资源共享和协同育人有效实施。要完善评价考核机制,将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工作成效纳入政府履行教育职责评价和教育质量评价重要内容,纳入文明创建活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未成年人保护工作考核体系,实现“以评促建”“以评促改”。


    二是中小学校充分发挥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主导作用,助力基础教育扩优提质。


    学校要充分意识到自身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主导作用,充分认识协同育人对现代学校制度建设的重要性。拓展和创新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的途径和方法,在完善学校家庭社会传统协同育人渠道的同时,应不断探索特色协同育人途径,搭建“互联网+”互动平台,切实拓宽协同育人途径的宽度、广度、深度。提升教师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能力,组织教师开展校内集体研讨,将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作为校本教研的重要内容,分享在协同育人过程中的成功案例,共同分析难题困惑,探讨有效的解决方法。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一方面着力利用当地现有资源,另一方面广泛挖掘社会力量。



TOP
Baidu
sogou